易学书店  周易光盘  预测软件  中医光盘  中医学习  免费下载  帮助中心  免费算命  电子神庙  繁体中文
首页  五行养生  体质养生  疏通经络  调和气血  平衡阴阳  中医特疗  美容减肥  排毒解毒  道家奇术
网 站 公 告
购 物 帮 助
我们的电话、公司地址等都在此!
中国工商等银行开通了网上直接支付!
付 款 方 式

邮局汇款地址:

收款人:梅藏之

江西省抚州市华美立家公园里A306

邮编:344000

中国工商银行汇款:

收款人:梅藏之

中国工商银行黎川县分理处

卡号:

9558 8015 1110 1127574

(已经开通网上银行)

中国农业银行汇款:

收款人:梅藏之

中国农业银行黎川县支行

银联卡

卡号:622848 1751408163316

中国建设银行汇款:

收款人:梅藏之

中国建设银行黎川县支行

账号:2090489980110007434

(已经开通网上银行)

更多汇款方式请进入>>>

 
 
¦易学书店 ¦预测软件 ¦专利精选 ¦中医光盘 ¦经典秘术 ¦电子文献 ¦培训资料 ¦道家仙方 ¦高血压方
¦易学光盘 ¦成套专利 ¦肝胆疾病 ¦补肾壮腰 ¦脑神经病 ¦烧烫外伤 ¦心血管病 ¦五官科病 ¦梅氏秘方
¦牙科疾病 ¦抗癌秘方 ¦胃肠道病 ¦风湿类方 ¦骨质增生 ¦糖尿病方 ¦生发养发 ¦美容健体 ¦宫寒偏方
¦性保健方 ¦药酒秘方 ¦男用专方 ¦女用专方 ¦呼吸道病 ¦皮肤病方 ¦戒烟醒酒 ¦民间验方 ¦函授培训
平衡阴阳平衡身体

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

作者 佚名

   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1)

    第二章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
    人的身体内有两种能量:一为阴,一为阳。阴阳这两种能量必须平衡,身体才会健康。一个人如果身体内阴的能量多了,他就会感到寒冷;如果阳的能量多了,他就会感到燥热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阳盛则热,阴盛则寒。”所以,调阴阳先要从寒热开始,寒热平衡了,阴阳也就平衡了。
    第一节
    阴虚生内热,阳虚则寒
    人的身体内有两种能量:一为阴,一为阳。阴阳这两种能量必须平衡,身体才会健康。一个人如果身体内阴的能量多了,他就会感到寒冷;如果阳的能量多了,他就会感到燥热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阳盛则热,阴盛则寒。”所以,调阴阳先要从寒热开始,寒热平衡了,阴阳也就平衡了。
    有些人总爱将养生说得很神秘,说得让老百姓听不懂,其实,养生是很简单的事,只要你是一个知冷知热的人,你就知道该如何养生。天冷了,多穿一件衣服,天热了,脱掉一件衣服,这就是养生,也就是在调阴阳,阴阳协调了,就会百病不生。但是,如果你不知冷知热,让大自然中阴的能量进入了身体,就会打乱身体内阴阳的平衡,中医将进入身体内的阴能量称为“寒邪”,而把进入身体内的阳能量叫做“热邪”。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受了“寒邪”和“热邪”,怎么办呢?办法也很简单,就是用大自然中热的能量将寒邪赶出体外,用大自然中寒的能量将热邪清理掉。寒邪和热邪离开了身体,身体内阴阳平衡了,体温也就正常了。
    中医虽然博大精深,但最终会落实到两个字上面:一个是寒;一个是热。寒是什么?寒就是身体内阴的能量多了,使阴阳失去了平衡。热是什么?热就是身体内阳的能量多了,使阴阳失去了平衡。一阴一阳谓之道,偏阴偏阳谓之疾。在中医看来健康的状态就是阴阳平衡,不冷不热。不健康的状态有两种:一是偏阴而寒;一是偏阳而热。所以,中医养生说到底,就是调整身体的寒热状态:你热了,我就让你冷一点;你冷了,我就让你热一点。
    也许,有人会说,罗博士,你把中医说得也太简单了吧,真是这样吗?一点不假,真的就是这样。大家都知道,千百年来,中医存在着两大派别:一是温阳派;一是清凉派。温阳派侧重的就是一个“阳”字;清凉派侧重的就是一个“阴”字。温阳派认为“百病寒为先”,寒是疾病的起源,在此基础上,温阳派便想方设法纠正身体寒的状态,使用一些温阳的药物,比如干姜、附子等,来振奋阳气,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。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2)

    清凉派则认为热是很多疾病的起因,热会灼伤人体的津液,为了保护津液,他们创立了清热解毒的方法,使用一些比如生石膏、大青叶、大黄等凉药,以此来纠正身体热的状态。虽然这些理论最初大多起源于外感病的治疗领域,但是也逐渐影响了内伤疾病的治疗。
    不难看出,中医其实就像一个太极图,温阳派因为一个温字,它便成了太极图中的阳;清凉派因一个凉字,它便成了太极图中的阴。在中医的历史上,这两派不断地争论,也在争论中不断进步,它们分别从两个侧面丰富了中医的理论,共同演绎了灿烂的中医文化。我曾经写过那么多的古代中医大家,最深的感受就是:虽然这些医家从理论上总是属于某一派别的,但一旦遇到患者,他们的出手是灵动的,当遇到寒证的患者,他们一定会开出温热之药;如果遇到热证的患者,他们也一定开出清凉之药,所以他们才成为高明的医生。因为,这一阴一阳,就是我们中医的根本,只有分清阴阳,才能克敌制胜。
    中医非常伟大,它之所以伟大,是因为有阴阳;中医非常聪明,它之所以聪明,是因为有寒热。大家都知道,西医看病先要化验,化验是起什么作用的?化验是在找病毒。然而,世界上的病毒千千万,而且还在不断变异,于是西医便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,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检查设备,满世界地追捕病毒。但中医不这样,在中医看来,不管有多少病毒,只要人生病了,无外乎呈现出两种状态:一是寒;一是热。只要弄清楚病人身体处于何种状态,然后进行调理就可以了。所以,你去看中医,中医没有任何设备,他通过望、闻、问、切来诊断,其目的就是判断你身体是寒,还是热。下面,我就举两个例子来说明。
    有一次,我到中央电视台下属的一个电视公司的Z领导家里做客,刚聊了几句,就听到楼上咳嗽的声音,然后他的儿子一路咳嗽着下楼了。
    这个小伙子正在读高中,瘦高个儿,他一边咳嗽,一边冲我点头问好。
    我很诧异,问:“怎么咳嗽得这么厉害?吃药了吗?”
    Z领导告诉我:“该吃的药都吃了,就是这个咳嗽,总是不好,已经有十多天了。”
    我知道Z领导的夫人是搞西药的(她是专业出身),于是就问她,都吃了什么药。回答是:阿莫西林已经吃了好久了,现在?么都不敢吃了。
    这时,一家人都看着我,我心里想,反正刚好赶上了,就给看看吧,于是要了纸笔,问这个小伙子:“有鼻涕吗?什么颜色的?”
    小伙子回答:“有,是像水一样清的。”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3)

    我稍微诊断了一下,心里就有数了,这是个寒证,就是说他身体内某个地方属阴的能量多了,处在寒的状态。我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?主要是通过鼻涕。鼻涕如果是像水一样清,这就说明身体内有寒,人们常说冷得流清鼻涕就是这个道理。倘若鼻涕是黄色的,而且比较浓稠,这就说明身体内有热。可是这个小伙子的寒在哪里呢?是在胃上、肝上还是在肺上呢?通过他的咳嗽,我判断寒在他的肺上。道理何在呢?《医学三字经》说“肺如钟,撞则鸣”,意思是说,人的肺就像一口悬挂着的钟一样,外邪轻轻一碰,它就会鸣响,这个鸣响的声音就是咳嗽和哮喘。知道了体内有寒,又知道了寒在肺上,调理起来就简单了,此时,只要稍微用一些温热的宣肺药把寒邪宣出就可以了。
    于是我就开了方子,大致是:防风三克、荆芥三克、紫菀六克、款冬花六克、白前六克、百部三克。大家看,这个方子里防风是温性的、荆芥是温性的、紫菀是温性的、款冬花是温性的、白前是温性的、百部是温性的,中医的思路就这么简单——用自然界中温热的东西来驱散身体里的寒。
    然后我还特别告诉他们,熬药的时候放入鲜橘子皮。为什么要用鲜橘子皮呢?因为橘子皮味辛。剥橘子皮的时候,用手一挤,里面的汁会发出一股十分呛鼻子的味道,如果飞进了眼睛,眼睛会非常难受。我这里用橘子皮就是借它的辛味,将寒邪从肺上宣散出去,况且橘子皮也是温性的。
    没想到他们家人性急,说:“我们现在就去买药吧!”
    于是一家人马上开车去药店。回来熬药的时候,他们还特意让我看看橘子的个头,并且当着我的面煮了药。
    调理肺部寒热的药,有个秘诀,那就是量不能大。有的医生开方子时喜欢每味药都开三十克,实际上有老中医传授过我,说肺经药,分量要轻,如果过重,则药过病所。的确有过这样的例子,有的医生开几十克一味的药,治疗肺经的病,毫无效果,结果老中医原方不动,只是每味药都换成了三五克,结果病人服后病立愈。
    另外就是治疗肺经病的药(尤其是宣肺解表的药),通常要泡一下,浸透,再者是熬的时间要短,一般十分钟就可以了,熬时间长了,则味厚入中下焦了。这也是一个诀窍。
    孩子喝下药后,我就走了,自己也忙。等到第三天的时候,我在和平街北口的一个饺子馆吃饭,当时很晚了,人也很疲惫,突然接到一个电话,是Z领导打来的。他说孩子服药一天后,咳嗽立刻减轻,第二天就基本痊愈了,还说:“看来剩下的药不用吃了,留着下次咳嗽再服用吧。”我忙解释,下次咳嗽一定要开新的药,因为这次是他身体内有寒,下次就不一定是了。我们一定要根据身体的寒热情况来调理,否则就会出麻烦。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4)

    人们常说中医很厉害,其实,厉害就厉害在辨证上,那辨证到底是在辨什么呢?辨的是阴阳,辨的是寒热。一句话,辨的是身体处于何种状态。只要弄清了身体的状态,调理起来就容易了。同样是咳嗽,但身体的状态可能完全不同。寒的状态,人会咳嗽,热的状态,人也会咳嗽;所以,中医强调一人一方,即使是同一个人,不同的时候,也要用不同的方子。上面这个小伙子,他咳嗽是因为肺部处于寒的状态,所以我给他用了温热的药;如果肺部处于热的状态,我们又该如何调理呢?
    有一位老患者,是我一位同学的母亲。因这位同学在外地,所以老太太都是找我调理身体的,效果不错,因此她对我很是信赖。这一天,我跟她通电话,听到她说话有气无力的,而且咳声阵阵,忙问怎么了。她说这几天一直在咳嗽,吃了很多的药都没有控制住。我就立刻问她,咳嗽是否有痰,她说有;我又问痰的颜色,她说是黄色的块状痰。
    这样我就明白了。但我给老人调理身体一直很谨慎,有的年轻人我通过电话就给开方子了,对老人则从来不敢,因此还特意跑到了她家里,给诊了脉,查了舌象,才敢开方子。
    我断定她是外感导致的肺热不清,此时要清热利肺,就开了方子:双花、连翘、蒲公英、鱼腥草、枇杷叶、浙贝、杏仁、前胡。这个方子里面基本都是凉的药,完全是针对热证的。结果第三天我接到电话,她说咳嗽很快就被控制住了。
    从这两个例子中大家可以看出,一个小伙子,一位老太太,他们同样咳嗽,但身体却完全处于不同的状态:小伙子是肺部有寒,老太太是肺部有热。试想一下,如果将他们两位的药互换一下,结果会怎样呢?
    我写过那么多的古代医家,要问我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,那就是:好的医生能够准确地判断阴阳和寒热,每次作为配角出现的庸医,都是在阴阳和寒热这样的大方向上搞错了,所以才沦为庸医,现在这样的情况也有。
    我不敢说自己每次诊断都正确,但是我能够看到这里面的关键,在考博士之前,我就有这样的感受,只要是好的医生,一律都是辨证准确;患者躲着走的医生,一定是辨证乱七八糟。所以,我在报考博士的时候选择了中医诊断学,立志要好好研究这门学问。
    第二节
    健康不健康,寒热来主张
    不健康的身体存在两种状态:一为寒;一为热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寒的状态和热的状态并不是静止不动的,它们时刻都在变化,寒热变化最突出的莫过于感冒。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5)

    以前,中医教材把感冒分成风寒、风热两种,我认为这是错误的,其实,风寒和风热不是感冒的不同类别,而是感冒的不同阶段。感冒都是由温度变化引起人体机能障碍导致的,每个人的每次感冒,都会经历风寒和风热两个阶段。
    首先,感冒第一时间是给身体造成了一定的抑制状态,最明显的表现是体表发冷,要裹紧衣服,有的时候还流清鼻涕、打喷嚏,有人管这叫风寒感冒,其实,这只是感冒的最初阶段。为什么说这是身体的一种抑制状态呢?因为这时人体处于一种“不足”的状态中,气血不能供应体表,无法组织有效的低抗,因此这是一种“属阴”的状态。也就是说属阴的能量开始控制身体了,而属阴的能量具有抑制收缩的特性。我们在中学物理课上就学过:物体的特性之一是热胀冷缩。人体也一样,热了,身体就会向外舒张流汗;冷了,浑身起鸡皮疙瘩,身体就会向内收缩,这时人就会打喷嚏、流清鼻涕。
    实际上,感冒的初级阶段,有的时候特别短,几个小时或半天就过去了,由于它太短了,所以很多人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。大家注意,这个体表?冷的阶段太重要了,此时寒邪还没有深入,身体的抵抗机能还有能力迅速将它清除出去,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啊!怎么办呢?抢时间解除抑制状态!方法其实很简单,任何热性的食物、饮料都可以,有的时候,甚至一杯热水都管用。因为身体本来是由阴和阳这两种能量来控制的,但现在阴寒的能量开始变得强大起来,它想要独自控制身体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温热的东西来增加身体内阳的能量,使阴阳重归平衡。通常,用大葱的根部也就是葱白,切一下,加几片生姜,在水里稍微熬一下,一开锅就好,不要久熬,因为要的就是它那种刺激的成分,用吴鞠通的话?是“香气大出,即取服,勿过煎,肺药取轻清,过煮则味厚入中焦矣”。这里要说明一下,葱白和生姜都是温热的食物,它们进入身体之后,会增加体内阳的能量,阳的能量充足之后,身体就会发热出汗,从而使身体内阴阳的能量重新达到平衡。为什么葱白和生姜又不宜久熬呢?因为此时寒气只停留在体表,属于肺经,肺经有寒应该宣。宣是什么意思呢?我们常说宣传宣传,意思就是说要向外扩散。什么东西容易扩散呢?轻的东西最容易扩散,比如空气。所以葱白和生姜轻轻一煮,气味轻清,进入身体之后,就像一阵热风狂吹,肺上的寒邪很快就无影无踪了。
    我还经常让人用苏叶泡水,来驱散体表的寒邪。苏叶,也叫紫苏叶,药店有干的苏叶卖,各位可以在办公室里准备一小包,觉得自己快感冒了,身上突然发冷,立刻用开水泡一把,六七分钟后就可以喝了。
    古代的时候是用麻黄、桂枝等药来解决这个问题,现在不大用了。但如果真是冷得浑身发抖,一点汗都没有,那还是要用《伤寒论》中的麻黄汤。通常用苏叶、葱白等就可以了,等到身上发热,不再觉得冷,就可以了。最好是能微微出点汗,但是不要出大汗,更不要马上就去风口站着。
    还有个方法就是把热水袋放在被窝里,放在后背的肺腧穴附近,也就是靠近肺部的脊柱两旁。热水袋要不远不近,以免烫到皮肤,这样睡觉可以帮助阳气生发,使体内的抑制状态得到改变。
    这个阶段,就是中医说的外寒阶段。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6)

    这个时候如果咳嗽,可以选用中成药通宣理肺丸。这个方子里面基本都是温药,可以帮助身体组织抵抗,切记不可以用寒凉的药物。
    如果在外寒的阶段处理及时,根据我的经验,一天的时间就可以把感冒解除掉。如果您没有注意,那么,寒邪继续深入,很快就会到内热阶段。
    什么叫内热阶段呢?原来,随着外邪深入,体内的抵抗力量开始和外邪展开激烈的斗争,身体的很多地方都成了战场,此时的表现是一派热证:咽红、咽痛、发烧、骨节酸痛、咳嗽,等等;诊断指征是:痰黄、鼻涕黄、咽喉疼痛、体温上升。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指征,我也经常通过痰和鼻涕来分析病情。
    这个阶段怎么办呢?扁桃体发炎了,开始咳嗽了,这些都让人无比难受啊!
    此时要用清凉派清内热的方法。
    一个简单的药物组合是:双黄连口服液,内容是双花(金银花的别称)、黄芩、连翘,简称双黄连。
    如果严重,我倒是建议各位自己去药店买草药来熬,下面这个药茶方子是我经常用的,是我外祖父王恩阁先生的方子。此方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的,我给加上了一味苏叶,用来调理感冒初起,大家可以参考一下。
    基本方是:双花十克、连翘十五克、防风六克、前胡三克、白僵蚕十克(捣)、公英十克、地丁十克、射干六克、苏叶六克(苏叶要熬好药闭火时后下,泡十分钟就可以)。
    如果咳嗽而且痰黄还可以加上浙贝母、枇杷叶各十克。
    这个方子里面的白僵蚕对缓解咽喉疼痛效果非常好。熬好药以后,要像喝茶一样喝,随热随喝,不能一天喝两次就算了,这样才能使药力持续,所以,我管这个方子叫药茶方,要把它当做茶来服用。
    此方是解外寒同时清内热的思路,是由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的思路变化来的,比较有效。如果能让当地医生根据自己的体质有所加减就更好了,孕妇忌服。
    既然是热证,为什么要加上解表的苏叶呢?这是我的经验,感冒基本上没有纯粹的热证,在内热的同时,一定有各种程度的外寒,因此要配合解表,否则效果不好。如果真的全部都是内热证了,那这个病一定极其严重了。
    一般情况下,喝几副这样的中药,内热就可以解除了。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7)

    如果在内热的阶段处理及时,依我的经验,基本可以在两天内解决掉感冒(有些人症状的减轻过程会持续几天),而且绝对不会再发展。然而,现在一些人受西方的影响很深,认为感冒没有什么特效药,过七天自然就好了。不久前,我看中央电视台请了北京某大医院的三位大专家谈论感冒,其中的两位说:“感冒就是回家多喝水,然后休息七天,自己就好了。人家美国也是这样做的。”我听了之后,心里很不是滋味,论科学技术,美国肯定比我们发达;但论养生,美国就不如我们了,因为,我们有几千年的养生智慧。
    第三节
    如何清除身体的寒湿和暑湿
    疾病是一种状态,要么寒,要么热。这个寒热又可以与湿相结合,使身体出现寒湿和湿热的状态,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寒湿感冒和湿热感冒。要弄清寒湿和湿热感冒,我们应该先来了解湿邪。
    湿气从哪里来?它来自大自然,来自我们的体内。
    大自然湿气重了,比如桑拿天、比如江南水乡,整个大环境湿气都重,就会使人体出现相应的变化。
    我们体内的湿气来源也很多,无度地饮茶,吃得太肥甘厚腻了,导致脾胃不能运化,都会产生湿气;有时阳气不足,也会导致湿气无法化去——本来喝的水就不多,代谢得更少。
    但是,湿气本身并不是感冒的病原体。我们称湿气为邪气,可湿气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感冒,湿气的最大危害是让身体的运转异常,身体运转一异常,感冒病毒就会乘虚而入,最终使得你感冒。
    各位要了解:湿是六邪中唯一的有形之邪,其他的四邪都可以和湿结合,比如暑湿、寒湿、湿热、风湿,只有燥和湿相反,所以没有结合。
    本来是“湿为阴邪,非温不化”,但是这么一结合,湿也就出来寒热了。所以,在治疗湿气引起的感冒时,也要分清阴阳。分阴阳的思路大家要记住,这是中医的原则。
    如果寒气和湿气结合,导致人体紊乱,那么人体就会出现舌苔白厚、身体发冷、头晕头重像戴着帽子、胸闷,最明显的是脾胃往往出现问题,比如腹痛、欲呕、腹泻,等等,此时感冒病毒乘虚而入,就会形成我们通常说的寒湿感冒(如果脾胃症状严重,我们也称为胃肠型感冒)。
    这时该如何调理呢?中医的思路仍然是调阴阳,既然体内有寒,还有湿,我们只要将寒湿赶出去,身体阴阳一平衡,病自然就好了。根本不用去想办法杀灭感冒病毒,其实,到今天为止,西医也没办法杀灭它。这种感冒往往越是打抗生素就越重,很多人患上这种感冒后发烧,就去医院打点滴,结果,不仅高烧不退,人还越来越虚。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8)

    大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医养生和西医的不同,中医注重的是调理自身的状态,西医注重的是杀灭感冒病毒。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,我们不妨将病毒比作小人,西医对待小人的方法是赶尽杀绝,不留后患,但小人能杀绝吗?不能。古往今来,小人总是层出不穷,而且更重要的是,你在杀灭小人的过程中,自己还会惨遭损失,历史上无数英雄没有战死沙场,最终却倒在了小人面前。西医治病就是这样,西药在杀死病毒的同时,也有可能毁坏了自己的身体。
    那中医是如何对待小人的呢?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周围之所以存在小人,是因为这个人的品德不好,比如他好虚荣、有贪欲、自私、嫉妒心太强等,这就如同他的身体有寒湿一样,本身就处在不平衡的状态,才给了小人可乘之机。那么,怎样来对付这些小人呢?方法很简单:一是不理睬它,不与它纠缠,也不想着如何去消灭它;二是迅速纠正自己的过失,调和阴阳。阴阳一调,身体运转正常了,小人一看,原来这是一位正人君子,他不与我纠缠,太没趣了,于是,小人就会扫兴离开,再去寻找别的人了。
    智慧的人身边没有小人,因为他不给小人可乘之机,有时小人会蓄意进攻,造谣生事,但智者总是不理不睬,时间一长,谣言自消,所以,谣言止于智者。同样的道理,善于养生的人也从来不给病毒可乘之机,因为他们身体内的阴阳总是处于平衡的状态,偶尔失调,他们稍一调整,就能让身体恢复平衡。就以这个寒湿感冒为例,西医的思路是杀死病毒,中医的思路则是祛除体内的寒湿,不与病毒纠缠。在宋朝的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里,老祖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智慧的药方,叫藿香正气散。藿香正气散里有广藿香、紫苏叶、白芷、白术、陈皮、姜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桔梗、甘草、大腹皮、大枣、生姜。这个方子里面,广藿香是祛湿的,它通过香气来振奋体内的阳气,从而驱散湿气,白芷也起这样的作用;苏叶和生姜是温阳的,可以把寒邪赶出去;茯苓和大腹皮是泄湿的,可以把湿气排泄出去;陈皮和厚朴是行气的,用来振奋气机。整个一个方子都是在纠正身体寒湿的状态,而没有一味药是针对感冒病毒的。那么这个方子有效果吗?
    举个例子,我有个朋友的妻子是位演员,有一天突然她给我打电话,说他们夫妻两人一起去南方旅游,结果刚到家她就开始泻肚子、发烧,非常难受,她害怕得不得了,问我怎么办,是不是要去医院打点滴?我当时在电话里分析了一下她的情况,就问她,还能行动吗?她说还可以,于是我就让她下楼去买藿香正气软胶囊服用。
    结果第二天,她就告诉我已经基本没有问题了。
    见效如此之快。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9)

    使用藿香正气有个诀窍:如果这个人泻肚子,那么最好服用藿香正气丸或者软胶囊,因为这样药力可以偏下;如果是呕吐,最好服用藿香正气水,因为这样药力偏上;如果又吐又泻,则两者都用,这是我在应用中得到出的经验。这个经验很管用,我身边的朋友受益匪浅,后来我发现很多朋友都能自己识别寒湿感冒,并进行调理了。
    另外的一种是湿热感冒,一般出现在夏季桑拿天。症状往往是发烧,头晕,头重如同带着帽子,有时也微微发冷,怕风,胸闷,尿不多、黄,最明显的指征是舌苔满布,有时还会呈现为淡淡的黄色。
    此时,我们的治疗原则是:祛湿同时清热,但切记不能用解毒的药物,因为湿气不除,解毒是没有多大作用的。
    这个时候用清代名医吴鞠通的三仁汤比较好,我在《神医这样看病》中写过这个方子的应用。其实,这个方子也是一点杀灭感冒病毒的东西都没有,就是杏仁、白蔻仁、薏苡仁,这三仁,加上半夏、竹叶、厚朴、通草这几味药。如果舌苔黄,也可以少少的加入黄芩、黄连,但是量一定要少,三五克就可以了。
    这个方子里的三仁都是祛湿的,其中杏仁开肺气,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;白蔻仁开中焦之气,薏苡仁泻下焦水湿。水湿一去,身体自然就恢复了。
    根据我的体会,湿热感冒用三仁汤以后,恢复得极其迅速,往往是一两天就能解决问题了。
    那么,该怎么预防寒湿感冒和湿热感冒呢?
    第一,不要受寒。晚上的时候注意不要让寒邪侵袭到自己,对天气的转变有个认识,要有准备。
    第二,注意湿气的影响。在经常下雨或湿气重的地方,要注意祛湿,怎么祛呢?可以去调料店买点白蔻仁,在菜快要做好的时候放入几颗,花椒等调料也别忘记放,因为这些都是燥湿的药物,可以提高我们肌体的抗湿能力。
    第三,注意锻炼。锻炼身体是提升阳气的关键,锻炼时出汗也是排除湿气的重要手段,而且在锻炼过程中,身体气血运行加快,这也是提高身体各个系统功能的一个好机会。
    如果患了这类感冒,又该怎么处理呢?
    这类感冒,开始时多是鼻子声音重、流清鼻涕、打喷嚏、头重,这些都是寒湿重的表现,因此,可以用藿香正气水来治疗。我一般让患者自己熬一点生姜汤,具体方法是,切几片生姜,熬一碗水,开锅两三分钟即可,然后把藿香正气水兑入,一起喝。藿香正气水是祛湿解表的,对于体内有湿气、同时外表受寒的人有很好的效果。一般喝一天就该有效果,如果没有,那您就很可能是其他证型的感冒了。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10)

    假如开始的时候没有注意,痰开始变黄了、发烧了,情况就不一样了,这说明体内已经有热。这时候证型就复杂了,是有外寒、内热,加上湿气。
    此时要用藿香、佩兰、薏苡仁等药物来祛湿;同时用双花、连翘、蒲公英、地丁来祛内热;再加上生姜、苏叶等药来祛外寒。总之,要分成三个方向来调治,这样才可以驱散邪气,让身体恢复阴阳平衡。
    第四节
    一朝寒气一身病
    寒是万病之源,身体处于寒的状态,各种疾病就会接踵而至,轻则感冒,胃寒胃痛;重则手脚冰凉,脾肾阳虚。所以,中医说“一朝寒气一身病,一日不散十年痛”。
    先从一个例子说起吧。
    前几天,一位朋友突然来电话,叙述了自己母亲的病情,听完她的电话,当时我就紧张得出了一身汗。倒不是我大惊小怪,主要是这位朋友的胆子太大了,她从我的书里抄下了一个方子,直接就给自己的老母亲用上了,这能不让我紧张吗?情况是这样的——
    她的老母亲,已经八十六岁了,突然心脏病发作,夜里尤其厉害,在当地请了很多医生,中西医都看遍了,却没有任何效果。医生们都劝她的家人,这么大的岁数了,没有多大的治疗价值了,回去准备后事吧!
    家人都绝望了,但这个时候,孝心起了作用,这位朋友发誓不能放弃,当时她手里正好有我的书——《神医这样看病》,于是,她做了一件让我非常紧张的事。因为知道我非常忙,她怕打扰我,就拿着我的书反复地对照母亲的病情。因书里面写过张仲景的炙甘草汤(也叫复脉汤),这个方子专门治疗气阴两虚引起的“心动悸,脉结代”,其中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各种心律不齐等情况。她当时拿着这个方子,反复对照,最终认定自己的母亲就是这个问题,于是,就在北京给湖北老家打电话,让家人给母亲试着服用一下。
    结果,服用一剂后,奇迹发生了,母亲居然立刻转危为安。连着服用了十四天,母亲基本恢复健康。
    那我又为什么紧张呢?
    原来,到了第十五天,她的母亲突然再次发病,夜里发作得非常厉害,大家惊恐不已。这个时候,她才打电话给我,并告诉了我前面发生的事情。
    我当时就批评了她,不能这样处理,我在书里写的方子,只是提供一个思路,是我的经验,但每个患者的情况会有不同,请务必在当地医生的指导下使用。这次之所以幸运,也多亏她细心,判断得正确,如果换一个粗心的人,判断错了那就糟糕了,这样的事万万不能做。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11)

    她诉苦说,当地的各大医院都求遍了,中医也请了,实在是没有效果,医生都说放弃治疗了,没有办法啊。这也让我无言,其实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良方,只是大家没有都掌握啊。
    她的老母亲在湖北老家,我只能通过她的转述来分析情况。她的老母亲发病,最大的特点,就是夜里发作得厉害。听了这点,我大致就清楚了。有的疾病虽然很复杂,但我们只要从阴阳两个方面去把握,就能清晰地抓住症结。
    我们身体内的阴阳二气,在白天和晚上是有不同分工的,白天阳气用事,夜里,则是阴气用事。一个阳气虚的人,在白天的时候会好一些,因为白天自然界阳气旺盛,我们体内的阳气虽然弱,但是借助外界阳气的帮助(比如阳光),还能和体内阴气抗衡,暂时达到阴阳平衡。这个应该很容易理解,比如阳气不足的人,白天在太阳下一晒,也会觉得跟没病似的,因为阴阳暂时平衡了。但是到了夜里,自然界的阳气都收藏起来了,四周都变凉了,这个时候阳气不足的人,就很容易出问题。因为他体内的阳气很难与旺盛的阴气抗衡。
    分析了这些情况,我就明白老太太一定是阳气不足,才会导致夜里心脏病发作。这个炙甘草汤是滋养心脏的方子,里面的药物有:炙甘草、阿胶、麦冬、生地、火麻仁、桂枝、人参、大枣、生姜、黄酒。其中阿胶、麦冬、生地等是滋阴的药;桂枝、人参、黄酒、生姜等是温阳的药,这是一个双向调节的方子,正因为如此,所以前十四天的调理使老太太的心脏恢复了。
    那么,为什么第十五天又出现问题了呢?是什么影响了老太太的阳气呢?我想了想,莫非是天气的因素?于是让朋友打电话问家里,最近湖北的天气,是不是突然变化了?她打完电话后,非常吃惊地问我:“您怎么知道啊?那天天气确实突然冷了。”
    一个医者,治病的时候,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患者自身的情况,一定还要考虑更多的东西,除了从五运六气等方面考虑大的气候变化,更要注重当时、当地的气候情况。正因为当时湖北天气突然变冷,寒邪比较盛,侵袭到了老人的阳气,这样,她体内本来刚刚出现的阴阳平衡状态,又被打破了。于是才又出现心脏病发作的情况。
    阳气一虚,体内的水湿就开始泛滥,这就像阴天时我们四周水气重一样。我们的心脏属火,火微弱了,水气就容易泛滥,蒙蔽心窍,心脏自然就出问题了。怎么办呢?我的方法非常简单,炙甘草汤滋阴和温阳的药物都有——把温阳药物的剂量加大就行了。
    我告诉她,把方子里的桂枝变成十二克(原来是六克),人参变成十二克(原来是九克),加入茯苓十二克来祛湿。大家看看,张仲景的方子就是这么奇妙,它像一个跷跷板,调阴阳的药物都有,要想保持跷跷板的平衡,就看我们怎么巧妙使用了——阴气盛了,我们就增加温阳药的分量;如果是阳气盛了,我们就增加滋阴药的分量。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12)

    结果,这个方子服下去以后,老太太再次立刻转危为安。
    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我特意打电话问这位朋友,老人家现在怎样了?她说从那次调理以后,老人家的情况一直很稳定。
    她又说了一番话,让我非常感动。她说,自己的老父亲也八十多岁了,这次治疗让他感觉无比惊奇——距离那么远,居然如此准确有效。老人说自己年龄大了,不能来北京当面致谢了,但他说:“一定要把罗先生的名字告诉我,我会永远记住这个名字的!”
    这是让我最感动的一句话,我给朋友们帮忙,是不求任何回报的,我从来不收任何礼物;有的朋友大老远带来礼品,我都让他们带回去;有硬塞给我的,我都立刻送相应礼品,以求心安。对我来说,最好的回报,就是他们恢复健康后发自内心的感谢。就像这位老人,他说会记住我的名字,这让我无比感动,这就是最好的回报了。
    除此之外,我觉得,是这位朋友的孝心感动了天地,才有此回报。在最危急的时候,能够力挽狂澜的,一定是我们心中最精纯的那颗孝心,世间没有比这个更能令天地动容的了。
    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,一个人只要抛弃了私欲,以赤诚之心面对天地,那么,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做事是这样,养生更是这样,只要我们静下心来,认真体会身体的状态,就一定能弄清自己的阴阳寒热。
    第五节
    调阴阳的方法之一:寒则温之
    前些天,我正在家里整理资料,突然有个兄弟打电话来,说自己闹肚子了,很严重,“泻得哗哗的”,问我该怎么办?
    我是这些兄弟们的救火队员,一般有了问题,他们都会打电话给我,力求最快地解决问题。
    一说闹肚子,一般我们都会考虑是不是吃坏了,这是一个惯性思维。当然,有的时候,我们吃坏了自己知道。比如,很多人在吃的时候,就觉得味道不对,但是硬吃下去了,结果闹肚子了。还有的时候,是不是吃坏了,自己也不知道,比如食物并没有腐败,别人吃了也没多大事儿,可是自己腹泻了。
    我这位兄弟就是这样,自己分析了半天,也没找出原因。最后,还是决定服一些消炎药来解毒止泻。结果呢?无效。
    其实,他说完后,我就分析出问题在哪里了。因为,这一个月,寒流不断地袭击北京,北京的气温一度下降到零下十几度,这是以前很少遇见的。我们的身体,平时阴阳是平衡的,但外界气候的变化会影响我们体内的阴阳,当外界天冷了,我们要多穿衣服,保护阳气,使阳气不被寒邪伤到,这在《黄帝内经》里面叫“闭藏”。只有把阳气“闭藏”好了,“无泄皮肤”,我们的阴阳才能保持平衡,才不至于生病。如果我们对阳气保护得不好,阳气被伤害到了,那么,阴阳失衡,疾病就出现了。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13)

    我在分析病情的时候,非常注重当时的天气,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,因为人是与天地相参的,四时阴阳的变化,哪有不影响我们人体的?这位兄弟,平时开车,老觉得坐在车里寒邪伤不到自己,穿得也不多。可您总有走路的时候吧,这个时候,寒邪就乘虚而入了。我分析他就是裤子穿单薄了,寒邪直接侵袭了脾肾,导致脾肾阳虚。脾肾阳气不足,无法温暖身体,就会腹泻。我告诉他去买一盒附子理中丸,先服用一丸,看看效果如何。
    结果,第二天他就打来电话,说一丸下去,肚子立刻就感觉到了一股暖流,非常舒服,很快腹泻就止住了。
    有人看到我开金银花、连翘、生石膏,就说我是清凉学派的;有人看到我开干姜、附子,就说我是温阳派的。其实,在我的心里,并没有学派之分,我只知道,我们身体里面有阴有阳,我们必须要调整阴阳平衡,阴盛用阳药,阳盛用阴药,这就是平衡之道。
    对于寒邪的治疗,原则就是寒则温之。在这个领域,中医的火神派理论很有建树,附子理中丸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。这个附子理中丸,在所有的药店都可以买到,是个最常见的方子,虽然常见,我们却未必了解,也未必会用。
    顾名思义,附子理中丸的主要成分是附子和干姜,中医说:附子非干姜不温。这两味药一个是干柴,一个是烈火,它们碰到一起,立刻就会熊熊燃烧。如果脾胃受凉,用附子理中丸的热火一烤,寒邪很快就会消失。
    人很容易受寒,在凉水里嬉耍,腿部着凉了,下肢就容易受寒;喝了很多的冷饮,自个儿把寒邪灌进了身体,肚子就会受寒疼痛;穿得太少被冷风吹到,胃脘就容易受寒。
    人被寒邪伤到脾胃以后,一般都会肚子痛或者胃痛,同时还会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。这个泻大家要注意了,很容易和热泻混淆,中医教程一般说热泻的大便是黄褐色的,冷泻是泻下青白,但在临床中这不是绝对的,很多冷泻的患者泻下的也是黄褐,一定要看发病的诱因是什么。
    对于这种脾胃受寒的情况,我常用附子理中丸,一般只服一丸,病症立刻就会缓解,最多两丸。如果没有效果,那就不是这个问题,后面就不用吃了。如果是寒邪为患,一般两丸一定见效。那么,一定会有人问,附子究竟是味什么样的药呢?
    附子是中药里面热性最大的药物。一提起附子,我总是想起上学时,讲伤寒的郝万山老师讲过的一个故事,他说自己做学生的时候,跟老师上山采药,在最背阴的山沟里,找到一种植物。他想,这是什么植物呢,生长在这么阴冷的环境里?一问,原来是附子,它虽然大热,生长的环境却总是最阴冷的背阴面,郝万山老师很抒情地赞叹:附子啊,附子,你就是在这么寒冷的环境里,锻炼出了最能抵抗寒冷的能力啊!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14)

    由于附子的热性大,所以它是火神派最重要的武器之一,它不仅能驱散脾胃之寒,而且温补肾阳的能力也非常强。但有一点值得注意——附子含乌头碱,有毒,具心脏毒性,但煎煮一个小时以后,乌头碱就会被破坏。因此,如果方子里面有附子,就需要先煎四十分钟,再下入其他的药物,这样就安全了。
    中成药附子理中丸中的附子是经过处理的,大家可以放心服用,只是孕妇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。
    第六节
    调阴阳的方法之二:热则寒之
    一个人感觉不舒服时,常常会想:“我是不是受寒了?”“我是不是受热了?”这非常有道理。体内有了寒,会生病;同样,体内有了热,也会生病。体内有了寒,调理的方法就是寒则温之;体内有了热,调理的方法就是热则寒之。其实,中医的道理就这样简单。下面,我就以鼻炎为例来做说明。
    鼻炎虽不是大病,但却有四大讨厌之处。第一就是头昏,小孩子有了鼻炎,整天头脑昏沉沉的,会影响上课听讲;第二是鼻涕声大,如果旁边刚好有吃饭的人,闻声立呕;第三是费纸,刚买的卫生纸,二十多元十卷的,转眼就没了,家人直纳闷,怎么用得这么快?第四是打喷嚏,早晨起来,先来它二三十个喷嚏,搞得邻居本来不想起床的,都从梦中惊醒。所以,患鼻炎很苦恼。到医院治疗吧,偏偏这个病中西医都不擅长。有些人治疗很久,花了很多钱,结果效果却不明显。
    那么,鼻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?
    原来,鼻炎起初大部分都是寒邪导致的,时间长了,它就会入里化热,所以,鼻炎有两种情况:一为寒;一为热。有意思的是,有时寒邪在体内停留很久,也不化热,这种邪气与人体正气共存的情况,往往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,不能驱邪外出,结果就跟大金国和南宋似的,两边共存上了。等到天气一凉,坏了,本来正气和外邪还能平衡,此时开始倾斜了,正气往往抵御不了外寒,于是鼻涕横流,喷嚏不断。
    举个例子来说明吧。
    一天,有位老朋友打完电话直接就开车来到我家。这位朋友是学医的,搞影像学检查,自己经营着一家很大的公司,是一位成功人士。
    等到了我家,我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着急,因为他的鼻音很重。他说自己每到秋天就开始犯病,鼻炎很严重,喷嚏、鼻涕都不断,眼睛鼻子过敏,去协和查过敏原,胳膊上划得一条条的,查出对很多东西过敏。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15)

    西医的理论是,你对什么过敏,避免遇到这个东西就好了,比如对花生过敏,就不要碰它。对此,我国著名中医专家王琦教授对我说:“有的女性对精子过敏,造成不孕,难道要把丈夫扔掉吗?”
    中医的理论是,你可能对很多东西过敏,但我认为这是你体内的阴阳失调了,如果我给你调整过来,你就对那些东西不过敏了。
    诊断完毕,这位朋友就问我,该怎么治疗呢?
    我说,不用开方子了,我送你一本我写的书吧。
    于是,我就送了他一本《神医这样看病》,然后,在写着黄元御的桔梗元参汤那页夹了一张书签,告诉他,就是这个方子,回去买五副。
    黄元御是清代的高人,乾隆皇帝的御医,他认为鼻炎是身体阴阳失调造成的气机升降失调。这个桔梗元参汤的方子是:桔梗九克、元参九克、杏仁九克、橘皮九克、法半夏九克、茯苓九克、甘草六克、生姜九克,可以升降气机,祛除寒邪。专门治疗鼻涕清那种类型的鼻炎。
    如果鼻涕是黄的,他的方子就换成了五味石膏汤:五味子三克、生石膏九克、杏仁九克、法半夏九克、元参九克、茯苓九克、桔梗九克、生姜九克。里面加了点清热的药。
    那么,这两个方子有什么区别呢?
    黄元御的方子非常注重气机的升降,这两个方子都是升降气机的,其中茯苓祛湿,助脾气生发;半夏助胆胃之降;杏仁降肺气;甘草守中。这是黄元御的基本思路,他认为人体气机升降会形成一个圆圈(关于这个圆圈的叙述,我们会在第八章详细分析)。
    如果鼻炎患者流出的鼻涕是清的,这说明他体内处在寒的状态,也就是阳气不足,阴阳失衡,阳气的一方无力支撑了。所以,黄元御就用了橘皮,橘皮是辛温的,可以向外清透寒邪,寒邪出去了,我们的阳气自然就可以恢复了。
    如果鼻涕是黄色的,这说明体内有热,也就是阳气太足了,使阴液受到了伤害,阴的一方无力支撑了。所以,黄元御就用了生石膏,生石膏是一味凉药,可以把热邪透发出去,这样,我们体内的阴阳就又获得了平衡,重新回到了健康的状态。这就是热则寒之。
    很多读过黄元御的书的人,照着这两个方子自己服药,多年治疗无效的鼻炎立刻就减轻大半,甚至痊愈。这说明,古人经过了很多临床总结,早就为我们积累了好多方法。
    那么,我的这个朋友后来怎样了呢?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16)

    前两天,他给我来了电话,说吃了四副药以后,喷嚏消失了,鼻涕不见了,过敏的情况没有了。问我接下来怎么办?
    我说,再买几副巩固一下。
    在写这篇文章之前,我特意给他打了一个电话,问他服药以后的感觉,他说基本没问题了,喷嚏、鼻涕、鼻子的声音都正常了,这个鼻炎已经好了,也不用再躲避什么过敏物体了。
    我之所以敢公布这个方子,是因为里面的药物,除了半夏,剩下的多为药食同源之物,很安全,有鼻炎的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一下。注意孕妇不要服用。一般服用三副就该见效,如果没有任何效果,就不要服用了,那说明不对症。如果见效了,服用六副就差不多了。
    第七节
    中医的最大秘密:藐视敌人,强大自己
    很多朋友问,中医对“甲流”有什么办法吗?
    其实,这涉及一个中医如何处理瘟疫的问题。
    我们以清朝温病学家王孟英为例来说吧,他特别擅长治疗疟疾。疟疾是由一种叫疟原虫的微生物引起的瘟疫,古代中医对此办法不多,康熙皇帝患了疟疾,御医们毫无办法,最后还是传教士用秘鲁的草药金鸡纳霜给治好的。
    可是,王孟英治疗疟疾却手到病除,成为了中医里面的一个特例。王孟英自己说过,“四十年来,治疟无难愈之证”。
    我们来举个例子,有一位张先生患了疟疾,他的症状是:寒少热多,每间隔两天发作一次,发作两次后人就消瘦了下来。
    张先生觉得有些不对头,就赶快托人把王孟英请到了家里。
    王孟英来了后,一诊脉,也皱起了眉头,说:“您的脉是弦细脉,而且脉搏跳得比较快,这是体内有热啊。你的病都在什么时间发作?”
    张先生急忙回答:“都在子夜发作。”
    王孟英:“还有什么症状吗?我看你的嘴唇有些干啊。”
    张先生突然想起来了:“是啊,就是嘴特别干,总想喝水!”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17)

    王孟英点点头:“明白了,你这是足少阴热疟啊,疟邪已经侵入了肾经,所以只发作了两次人就突然消瘦了,千万不要轻视这个病啊!”
    张先生顿感事态严重,忙点头:“我也知道来者不善,所以才急着找您啊,您赶快看看该怎么办啊?”
    王孟英:“我这里有对症的药物,但是有个条件,您答应了,我才给您开方子。”
    张先生很奇怪,心想这位还挺怪啊,开方子还讲条件?急忙回答:“您说吧,什么条件?我一定答应。”
    王孟英说:“我这方子您直接服用就可以了,千万别再找其他的医生商量。”
    张先生很纳闷,忍不住问:“为什么呢?”
    王孟英笑了:“他们看我这个方子简单,一定说这方子不是治疗疟疾的啊。也一定会给你乱加上些所谓的抗疟疾的药物,那这个方子就乱了。所以,您就只管自己服用吧,别告诉别人,好吗?”
    这位张先生早就知道王孟英是高手了,于是欣然同意。
    王孟英就开了药方:元参、生地、知母、丹皮、地骨皮、天冬、龟板、茯苓、石斛、桑叶。里面的几味药主要是用来清热、滋阴的,没有一味药是所谓的抗疟疾的药。
    喝完一副药以后,张先生就开始等着疟疾发作,可是左等右等疟疾它也没发作,怎么回事儿呢?文献记载“一剂疟即止”,也就是说,只服用了一次药,这个疟疾就好了。然后王孟英又开了点滋阴的药物善后,这个病就算痊愈了。
    大家也很吃惊吧,这药只服用了一次,病就好了。
    王孟英治疗疟疾有个特点,就是他只根据患者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来开方子,每个人的方子都不相同,但是传统用来治疗疟疾的药物,什么常山、青蒿、柴胡等药,他几乎不用。
    原来,这里面竟然隐藏着中医养生治病的一大秘密!
    要搞清楚这个秘密,我们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,第一:王孟英是否看到了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?
    回答是:没有。
    虽然我们古代中医一直想弄明白,这个疟疾到底是什么引起的,但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显微镜,中医始终不知道是什么引起的疟疾。疟原虫的发现是在王孟英去世以后,在1880年由一个法国医生发现的,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。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18)

    第二:王孟英是否知道疟疾是由外来的因素引起的?
    答案是肯定的,王孟英一定知道疟疾是外来的因素引起的。中医虽然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,但古人一直都知道这是外来的因素,比如明代的医学家张景岳就提出了“疟邪”是疟疾的病因。
    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来了:既然没有看到疟原虫,仅仅知道这是外来的致病因素,在这种模糊的情况下,我们的中医是怎么治疗这种疾病的?
    回答是:我们的古人聪明,虽然没有显微镜,也看不到疟原虫,但正因为我们看不到它,才逼得我们不去管病原体,而是更重视病原体作用的对象:人体。
    也就是说,病原体和人体这两头,我们主抓一头。
    中医认为,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很强的,驱除病邪的能力也很强,身体之所以自己不再起作用,是它出了问题,是有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身体的运转,只要把这个东西给拿掉,把这个问题给调整好了,那么身体就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把病邪驱除出去。
    就像王孟英在治疗疟疾时使用的方法,他并不直接使用抗疟疾的药物,而是分析患病的这个人,他看到你阴虚,就给你滋阴;看到你有淤血,就给你化淤;看到你阳气不足,就给你补阳;看到你水湿重,就把你的水湿泄出去,总之是着重调理你自身。等身体运行正常了,自身的抵抗能力上来了,你自己就能够把外邪抗击出去了。
    或者说,中医是看病邪在你的身体上引起了什么反应,如果引起了热证,那我们就帮你把这个热给去掉,保持你的寒热平衡,然后让你的防御系统能够正常运转;如果引起了寒证,那我们就用热药帮助你的身体亢奋起来,组织抵抗寒邪。
    就像前面讲的张先生,王孟英根本就没有管它什么疟疾,只是看到这个人阴虚有热,就给他滋阴,同时清热,也就是说,在王孟英的眼里,他看到的是阴阳,他不知道外界的邪气是什么,只管调理患者体内的阴阳(具体落实在寒热之上)。等阴阳平衡了,他的身体自己就把这个疟疾给抗击出去了。
    打个比方,就好比你的军队面临外敌,中医并不是直接派兵去帮你消灭外敌,而是看你自己的部队有什么问题,给养不够就补充给养,武器不够就补充武器,然后让你依靠自己的部队去和敌人作战,消灭敌人。
    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原则,不管病邪如何千变万化,最后你总要作用到人的身上,所以我只看你在人体引起什么变化,我调整这个变化,让人体摆脱你的影响,自己恢复抵抗能力,这就是中医的一大秘密。明白了这个秘密,中医就不再神秘了,其实,就是这么简单,中医更相信的是人自身的能力,所以,《黄帝内经》才说了那句著名的话,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
    不难看出,中医和西医是从两个角度来对待疾病的,西医选择的角度是外在的病原体;中医选择的角度是内在的身体。角度决定深度,从中医的角度来看,我们可以把疟疾作为一个代名词,实际上,换成任何一种我们不了解的陌生传染病,其思路都是一样的。

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,寒热左右健康(19)

    在抗击“非典”的过程中,钟南山院士采用的大剂量激素的方法,其实也是用激素来提高人体的运转能力,激素并不能杀灭病毒,最终杀灭病毒的,是人体自己。
    总之,西医看病是杀灭病毒,中医看病是调理阴阳,阴阳一调理百病消,所以,中医最适合用来养生。
    问答:
    剑胆问:
    罗博士好,看你的文章觉得很温馨很感动,更有收获!以前自己就分不清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,更别说寒湿感冒和湿热感冒了。我非常认同博士关于感冒一般都是外寒和内热共存的观点,最近一次比较重的感冒就是按博士的思路自己调理好的!谢谢!
    想问一个问题,我一吃硬一点的东西,胃里就感觉不消化,像有什么搁在那了,胀气、肋下窜痛,能试着吃点附子理中丸不?
    罗博士答:
    这种情况应该是食积不化,一般是中气不足引起的运化无力,你可以做饭时刻意将锅底的饭烧焦,然后冲水喝;也可以去药店买些焦三仙,焦三仙由?山楂、焦麦芽和焦神曲组成,其中,焦山楂消肉食之积;焦麦芽消谷食之积;焦神曲消米面之积。还可以用莱菔子,也就是萝卜籽,它具有下气导滞的作用。如果是孩子,可以用炒鸡内金,鸡内金具有很强的消积化淤的作用。我觉得附子理中丸似乎不大对症。
    珠海林问:
    想问您一个问题,去年夏天,有一天晚上下雨,我没盖被子,第二天肩膀就很痛,后来只要天气稍微一凉肩膀就很痛。我应该怎样彻底祛除体内的寒气呢?我听父母说,肩膀一凉就是一辈子的事情呢。罗叔叔,您有办法吗?
    罗博士答:
    朋友,这应该不仅仅是寒气,还有湿气进入了体内,一定要用药把寒湿清除出去,这样才稳妥。清除寒湿的方子一般的中医师都会用,你可以就近求访。我还有个方法,就是用中药泡脚,比如,用透骨草三十克、伸筋草三十克、苍术二十克、桂枝十克、生姜十克熬水,泡脚四十分钟,每天坚持,并配合当地医生开的药物,可以很好地驱除寒湿。
    1349040302问:
    罗医生,您好,我今年六十岁,近一年来左腹肚脐左六寸处感到不适,但是不疼,用热?袋敷过感觉会好一些,大便正常,请教一下这是怎么回事?
    罗博士答:
    您好,如果用热水袋热敷以后缓解,这说明您体内有寒或者是淤血,具体的情况我还没有办法分析,建议找当地的医生看看,是否有淤血的指征,比如舌脉方面,如果有,就要化淤。如果是有寒,则容易一些,温补脾经就可以了。

【中医五行养生网】 算命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© 2003-2021
许可证号:赣ICP备08000586-1